创造物 (1966)
简介 A young mute woman, living in a small village, is expecting a baby. Her husband is at the same time writing a novel and using the villagers as his characters.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reality and imag
ination are constantly intertwined.- 芦哲峰
瓦尔达在1966年的前卫创意:身为创造者,亦是创造物。导演创造控制电影里的人物,电影里的作家创造控制笔下小说里的人物,小说里的人控制棋盘上的人物。人人都是棋子,有限的自由意志离不开脚下的棋盘。
- 醉梦·聊生
一环扣一环的结构,男主游走虚实之间,用创造的思维控制笔下的人物,比如一块诡异的金属,导演通过色调标识情绪,红色预示失控,紫色代表兴致,像是飞行棋的游戏牵扯着作为棋子的人物的一举一动,颇有上帝之手的意思,德纳芙扮的哑女好让人怜爱。
- Sabrina
开篇竟然觉得这不是希区柯克的片子吗?到了后面有一个阶段那个音乐,剪辑、还有变换的色彩让人非常不舒服,这是导演故意的。阿涅斯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小魔女啊,这个电影的手法完全不像个女导演的。看到目前,还无法总结这位杰出的女性导演,她在我观看的几部片子里,还没有重复过自己。
- vivi
Eva Dahlbeck 总是那么一脸正气。故事蛮有趣的。
- 胤祥
#6700. [2019年11月瓦尔达√]。瓦尔达奶奶的科幻神作!!!原来法国新浪潮的各种大佬都拍过科幻!!!(真的要找机会认真写一写了!!)这炸裂的元叙事!!!啊这片子不只一层,其实是两层元叙事!!!!看得激动得都要哭了!!!!此外还要赞美这神出鬼没的剪辑(谜之闪前,故意混淆的季节,空镜的神来之笔般的用法),评论性的鬼气森森的音乐(以及相当有趣的用法),以及黑白片的染色处理!!!!(而且是直接作
- Amushi
有趣,但是好難看喔。
- TWY
每位电影大师都有一部“科幻”电影。瓦尔达一如既往好的黑白摄影,影像的铺设和结构则非常有意思,连接起现实与想象,落脚点则又是情感(开场非常震撼),和伯格曼同年的《假面》有挺多相似的好玩的东西。
- Evilly
有趣,但並不難看齁。
- 峰峰峰峰
“左岸派”和“电影手册派”作为新浪潮的两个分支,区别还是很大的。回顾瓦尔达所走过的电影道路,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
- 三七
真是有趣
丽莎
1972年 意大利 法国 凯瑟琳·德纳芙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米歇尔·皮科利
白日美人
1967年 法国 意大利 凯瑟琳·德纳芙 让·索雷尔 米歇尔·皮科利
狂乱
1968年 法国 意大利 凯瑟琳·德纳芙 Roger Van Hool 米歇尔·皮科利
我要回家
2001年 法国 葡萄牙 米歇尔·皮科利 凯瑟琳·德纳芙 约翰·马尔科维奇
犯罪家谱
1997年 法国 葡萄牙 凯瑟琳·德纳芙 米歇尔·皮科利 梅尔维尔·珀波
童男日记
1968年 法国 凯瑟琳·德纳芙 皮埃尔·克里蒙地 米歇尔·摩根
不要伤害白种女人
1974年 法国 意大利 凯瑟琳·德纳芙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米歇尔·皮科利
生命的门槛
1958年 瑞典 伊娃·达尔贝克 英格丽·图林 毕比·安德松
夏夜的微笑
1955年 瑞典 厄拉·亚科布松 伊娃·达尔贝克 哈里特·安德森
花都绮梦
1955年 瑞典 伊娃·达尔贝克 哈里特·安德森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这些女人
1964年 瑞典 毕比·安德松 哈里特·安德森 伊娃·达尔贝克
恋爱课程
1954年 瑞典 伊娃·达尔贝克 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伊冯·隆巴德
女人的期待
1952年 瑞典 安尼塔·布耶尔克 伊娃·达尔贝克 玛伊-布里特·尼尔松
大西洋城
1980年 加拿大 法国 伯特·兰卡斯特 苏珊·萨兰登 凯特·瑞德
坏血
1986年 法国 米歇尔·皮科利 朱丽叶·比诺什 德尼·拉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