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2009)
简介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
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郑和下西洋第40集剧情介绍
哈桑酋长参观大宝船,对这一海上宫殿感到不可思议。他问郑和这船在海上靠什么辨别方向。郑和告诉他,我们有两个宝贝,一是浮水罗盘,一是过洋牵星图。尽管南轩公不愿意把这两样东西展示给他们看,但郑和还是热情地让他们随意参观。
朱棣接到八百里急报,漠北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竟然斩我使臣于和林。如今又聚拢兵马侵我边疆,杀我军民,劫我财物。朱棣决意发兵前往征讨,彻底铲除这两个逆贼!
丘福、朱高煦自告奋勇,都愿意领兵出征,朱棣决定让丘福挂帅。可夏原吉告诉皇上,铲除北漠叛贼,要筹划银两和粮草,是不是把建新都的事先停一停。朱棣反驳,天子守边不动摇,建北京新都不仅不能停,还要加快速度。
正当夏原吉为银两和粮草发愁之时,宁王与其他诸王凑了一百多万两银子,和三万石粮食来见皇上。众王的行动,让臣工们积极响应,以国事为重,节衣缩食,促成大军出征。
王景弘告诉郑和,又要到锡兰山了。郑和要王景弘多派哨船,详加探查方圆百里内的海域,还告知船队上下,务必要小心亚烈苦奈儿偷袭。
谁也没想到,此番亚烈苦奈儿偏盛情邀请,但是郑和还是做好了两手准备。那天,王子英格尔出面迎接,说其父王正在迎宾台恭候国使大人,郑和一口答应。
郑和下西洋第41集剧情介绍
见面之时,亚烈如此卑躬屈膝,几乎让郑和忘掉两年前发生的不快。根据国王的邀请,大明船队将上岸进行贸易,双方约好第二天在皇宫里举行拜盟仪式。
翌日,王子前来引路,解除了船队的戒心。郑和仅率二千兵勇、船员,扛着货物朝皇宫进发。他们行进到深山狭谷,海面上忽然传来战斗号角――亚烈率部偷袭船队。王景弘指挥船队沉着应战,双方射箭、火攻、撞击……
郑和大急,下令回援。但是后面传来阵阵巨响,只见乱箭与滚石接连而下,堵塞了退路。两边山上杀声四起,锡兰国伏兵开始攻杀。郑和临危不惧,指挥兵勇拼死抵挡。激战时,郑和发现吴宣不见了,立刻派人去找,却是生死不明。
郑和执剑逼向那个王子,然而,他却终忍愤怒,反将人放走。其实,他是欲擒故纵,想让仇人为船队将士带上一条生路。他判断亚烈的大部兵力都在海边,王宫必定空虚,可出其不意攻占其老巢。
黎明前,郑和率军攻占了整座宫城,并且生擒了亚烈及所有王亲!
而此时,吴宣正召集各船总旗以上的文武官员至宝船听命。吴宣高声宣布:“郑国使遭遇不测,壮烈殉国……”
亚烈的母亲愿意用巨大的代价换取儿子的生命。但她明白依照大明律,亚烈必须押解回中国,交由大明皇上审处。郑和同意老太后的请求,但分文不要锡兰国的金银,只要求允许他替大明皇后拜一拜佛宝,这让老太后感动不已。
船队返航,吴宣被流放到莫干岛上,郑和让他好自为之。
郑和把亚烈带回大明,朱棣听说亚烈杀了那么多大明将士,责问郑和为什么不当场杀了他。郑和告诉皇上他这么处理的理由。
朱棣决定让臣工和各国使者详议该如何处置作孽者,众人一致认为亚烈该杀!
郑和下西洋第42集剧情介绍
郑和持不同看法,便向师父说出自己的心事。姚广孝以为此案的关键,不在于亚烈一个人的生死,它事关大明如何以天朝大国的襟怀面对天下。
亚烈被押到朝堂上审判。郑和列数其罪行后,亚烈的气焰仍然十分嚣张。众人认为亚烈恶意破坏和平,杀人必须偿命。
朱高煦禀报父皇,水师官兵们联名上奏,指责郑和在海外一意孤行。身居四品却将吴宣这样的二品大员流放荒岛,这是越权行事,该当治罪!
对郑和擅权一事,朱棣同意交三法司彻察。郑和须在家听命,不得离京!
朱高炽以为,亚烈不能杀。至于郑和流放吴宣之事,不能因为郑和的官职比吴宣低,就视为大逆不道。应先查明吴宣是否有罪,然后才可治郑和之罪!
朱棣看望有病在身的渤泥王麻那,他亦坚决要求杀亚烈。
朱棣当晚召见了王景弘,这位副手认为郑和对此事处理极为正确。
各国使节赞同杀掉亚烈,分明是出于对大明的敬畏,深怕亚烈一事波及自身。朱棣认为他们多虑了,一个亚烈不会改变大明对海外的基本国策。
此事盘根错节,颇难定夺。宁王认为替皇上找到了症结,这都是让下西洋给闹的。让郑和出海巡洋,才是一切祸乱的根子。他建议让汉王接手船队,从此郑和永不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