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麒麟锁演员表(有关戏曲的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戏曲畲族文化的艺术1、音乐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本文目录有关戏曲的资料畲族文化的艺术有关戏曲的资料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传统的畲族建筑材料上没有使用贝灰,该条例从立法层面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专项资金拟用于畲族文化重大项目保护、濒临消失的畲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扶助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等,扩展资料:畲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福建宁德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实体法——《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本文目录
有关戏曲的资料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扩展资料: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畲族文化的艺术
1、音乐
在畲族的传统文化中,山歌作为畲民最主要的口头文学占有重要位置。畲家人称山歌为“歌”,“歌”自古以来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景宁罗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调上,是以本地为中心,与连江、晋安两县区和宁德市西南部地区的曲调融合、形成了闽浙畲族山歌三大曲调之一的“罗连调”。
它的特点在于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根据各段歌词起字的读音音调来确定各段曲调的起音,人们会在演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谱。各段落在演唱过程中,常在同一调式调性(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声音阶宫调式)范围内,做音域与旋律的变化。
基本音列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进行为“sol、↑mi、re、do”,有较多二、三度级进和四度跳进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转换,五度跳进较少,装饰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一般较为平稳,风格多质朴清新、娓娓道来。
2、舞蹈
畲族由于大分散没有形成本民族的经济市场,也就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语言,故其生产技能和文化艺术在解放前基本上处于一代接一代地言传身教状态。畲族也是一个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较普及,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
解放后,在汉族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整理出了一批歌与舞的曲子,并创作了一批新内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
畲族舞蹈在旧社会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故以往有的文艺研究者说畲族没有舞蹈,其实祭祀中的舞蹈也是民间舞蹈。《学师传师》可以说是畲族民间流传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剧。1987年搞民间舞蹈集成时,浙江省已把《传师学师》、《做功德》两部畲族舞蹈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
3、建筑
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传统的畲族建筑材料上没有使用贝灰,而是就地取材,取用黄泥土浸漂,再让牛多次踩踏练成,再制成土砖,为增强土砖的强度,聪明的畲族同胞在泥中加入稻草作牵引。
这种建筑材料可就地取材,大大节省了费用。这样,用黄泥砖筑成的墙体,虽然内外都没有批档(用灰浆做成的墙体保护层),只要不直接或长时间受水浸泡,一百年也不会腐烂倒塌,完全可供几代人使用。
屋顶上盖的是当地自制的土瓦,可挡雨。只是在铺设土瓦时,瓦片之间没有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为阳作瓦槽,以小瓦为阴作瓦瓴,这样也就能把可能漏雨的缝隙给封闭了,这就是俗称的“阴阳盖”。
扩展资料:
畲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
福建宁德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实体法——《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7月1日起正式施行。意畲族文化获得立法保护,开启了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发展的新篇章。
宁德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区,现有畲族人口18.9万人,约占福建畲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活动过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主要包括畲族语言、服饰、文艺、民间信仰等。
此次施行的该条例,今年5月25日经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查批准,共四章二十八条,包括总则、保护措施、法律责任、附则。官方称,该条例从立法层面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推进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当地民俗专家称,独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及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和社会交流的不断扩大,主要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畲族传统文化受到较大冲击,畲族的许多传统习俗和礼仪在逐渐消亡,大量畲族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畲族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
该条例规定,设立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拟用于畲族文化重大项目保护、濒临消失的畲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扶助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等。
同时,编制包括畲族文物和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畲族文化保护项目名录;鼓励和支持开展“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畲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加快发展畲族文化产业,对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奖励。